点击阅读全文

大晟国史【帝王篇】

《大晟国史【帝王篇】》中的人物赵氏诸君赵氏诸君拥有超高的人气,收获不少粉丝。作为一部军事历史,“随心羽尘”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,不做作,以下是《大晟国史【帝王篇】》内容概括:旧历1273年(新历前14年),乌荼国最大的马场——兴都马场上,近万名“吅人”在照顾着几千匹突骨马马场之上只有几十个靺鞨族人监工,他们拿着尺余的马鞭,随意地抽打着马场中的“奴隶”那蔑视而又不屑的眼神里,无处不表现出“上等人”的倨傲,而那些“奴隶”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待遇,除了身体习惯性的痉挛外,连头都没有抬一下这就是大晟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王朝,由北方游牧民族靺鞨族建立的乌荼国乌荼于旧历974...

大晟国史【帝王篇】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

旧历1273年(新历前14年),乌荼国最大的马场——兴都马场上,近万名“吅人”在照顾着几千匹突骨马。马场之上只有几十个靺鞨族人监工,他们拿着尺余的马鞭,随意地抽打着马场中的“奴隶”。那蔑视而又不屑的眼神里,无处不表现出“上等人”的倨傲,而那些“奴隶”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待遇,除了身体习惯性的痉挛外,连头都没有抬一下。

这就是大晟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王朝,由北方游牧民族靺鞨族建立的乌荼国。乌荼于旧历974年建国,旧历1131年攻破中原王朝的皇都,自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奴隶统治。

靺鞨族是游牧民族,相比同时期的中原王朝,他们明显更为原始。与中原地区盛行的种植农业不同,靺鞨族是靠放牧牛羊,畋猎野兽为生的。因此在入主中原之后,中原大部分的沃土良田都被改造为马场以圈养牲畜,原来的中原王朝国民被称为“吅人”,位同奴隶,负责牛羊的料养。

“吅人”既然位同奴隶,在马场内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待遇。若是有在马场内对牲畜不敬或是因为生病而垂危的人,就会被乱刀劈碎,当做牲畜的饲料。因此每个马场的地底下,都埋了或多或少的“吅人”尸块。可以这么说,靺鞨族的牲畜就是喝人血、吃人肉长大的。

靺鞨族在入主中原后,当时的首领对中原的各种文献典籍十分感兴趣,曾花过大把时间搜集各种典籍。不过与其说是搜集,倒不如说是无理抢夺,毕竟不愿献出典籍的人都变成了“饲料”。而靺鞨族首领的这一兴趣只保持了半个月,就突然变脸将所有抢夺来的典籍付之一炬,并下令以后民间不得有书,违者…嗯,应该也知道会如何了。

至于靺鞨族首领为什么突然态度反转,除了他自己怕是没人知道。总之这条政令虽然不过只实行了两三个月,却使中原王朝实行了两百多年的科举取仕制度被迫中止,也让中原地区传承了上千年的文明险些灭迹。

正所谓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,靺鞨族如此不合常理的统治令许多中原人深感不满。自靺鞨族入主中原至今的一百多年里,乌荼国各地先后爆发了数十次起义,但最后皆以失败告终。

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旧历1174年由张志宁和殷霄贵领导的秋泽起义。两人于秋泽县聚起七百壮士,偷袭了附近的一处小型马场,俘获百余战马。起义迅速得到附近几处州县的响应,队伍迅速发展壮大。起义队伍最为昌盛之时,“拥兵数万,战马千匹,南部七十四州县尽归附之。”旧历1177年,张志宁自封程王,殷霄贵为祝王,国号陈,史称后陈,定都泮京。后陈曾一度与乌荼国对峙,兵锋几次逼近乌荼王都。

然天不佑后陈,终要使其归于混沌。旧历1187年,张志宁突发恶疾,病逝于泮京。不日殷霄贵便遭部下暗算,于前线伤重过世。自此后陈失去了两位王君,其下的几大势力便开始了权力争夺。真是“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”,两王薨逝后,后陈境内纷乱不断,乌荼大军趁此机会长驱直入,攻城掠地。后陈军队各自为战,被逐个击破,节节败退。

旧历1194年,乌荼起十万大军,兵临泮京城下,城内守军殊死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,城破国亡。后陈,这个曾有望一统中原的政权,仅存在了17年,便灭亡了。

“雄狮临死前最后的呐喊,那不是绝望的呻吟,而是它对新王的威慑与考验。”后陈的灭亡,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后陈数万将士的流血牺牲,终会换来最终的黎明。

小说《大晟国史【帝王篇】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

点击阅读全文